关于推进综合试验站“一站一策”
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建立健全综合试验站(以下简称“试验站”)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试验站优势,展现试验站特色,将试验站打造成“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产学研合作和继续教育”三大平台,使之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永久基地”,现就试验站“一站一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扛起强农兴农时代重任,结合试验站所在地生态特征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试验站功能定位,推进试验站规范管理,实现试验站资源高效利用,为加快建设特色高水平农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施策。加强规划引领,搞好统筹谋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立足试验站具体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制定试验站“一站一策”实施方案。
坚持协同创新。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试验站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
坚持规范管理。加强对试验站工作的领导,推进试验站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实现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章,做到人、财、物等方面的规范管理。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配强管理人员。选优配强试验站站长。推动青年干部、教师到试验站挂职或实践锻炼,适时开展专业教师担(挂)任业务副站长,督促地方政府配齐人员。
配优技术人员。探索服务全产业链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产业联盟专家团队,推进校级产业联盟组建。选派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的退休、即将退休教师到试验站担任技术总指导(顾问),指导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鼓励毕业生到试验站从事科研助理、田间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规范临时用工。试验站根据物业管理、基地建设、培训、项目实施等需要,决定用工工种、人数、酬劳与管理方式,采取劳务派遣等多种形式。
四、加大经费投入,规范经费管理
(一)多渠道加大经费投入
1.学校每年投入一定数额的运行管理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主要用于物业管理及本科生、研究生实习实践工作。
2.地方政府拨付运行经费和产业联盟经费,为试验站事业发展顺利进行提供经费保障。
3.校县双方在项目申报与实施以及试验示范基地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4.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二)加强经费规范管理
制定试验站财务管理办法,规范试验站财务管理。加强对试验站的财务督察,校县双方每年开展一次试验站资金使用情况审计。
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利用效益
加强试验站国有资产管理,依据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制定试验站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试验站国有资产。各试验站配备兼职国有资产管理员,在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试验站的教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农机、大棚等国有资产在保证学校教学实习、科研团队和产业联盟团队使用的前提下,鼓励试验站结合各自特色和优势,与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项目合作,开展有偿使用,签订使用协议。
充分发挥学校资产经营公司在资产、资本运营中的优势,通过托管等方式积极用活试验站的资源,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不断提高试验站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对于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的分析测试中心、产业研究院的运行管理体制,按照“一站一策”制定相关实施办法,报学校研究批准。
六、规范后勤物业管理,提升后勤保障能力
(一)物业管理
按照“必需、节约、安全”的原则实行物业管理,物业管理经费由学校物业专项经费支出,不足部分由试验站科研副产品收入、地方合作推广服务中心经费等支付。各站可按照以下方案实施:
1.物业公司管理方式。预算资金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由学校安排政府采购;未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由试验站委托地方采购招标代理公司代理采购招标物业公司进行管理。
2.寻求当地资源代管方式。与所在地的园区管理结合紧密的试验站,采取后勤物业代管。
3.劳务派遣方式管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试验站在所在地自主选择劳务派遣公司,聘用后勤物业人员,进行自主管理,并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审核备案。
4.聘用临时用工补充服务方式。在签订用工与安全协议的基础上,试验站自主聘用临时用工进行管理。
(二)餐饮、住宿管理
支持试验站通过不同形式管理食宿。费用标准由各站自行制定。各站可按照以下方案实施:
1.通过委托校资产经营公司代为试验站餐饮、住宿收费方式,规范试验站食宿收费行为。
2.委托企业进行餐饮、住宿管理或实行物业公司“一体化”服务。
3.通过适当方式聘用厨师,厨师包干管理食堂。
4.学校后勤餐饮中心提供饮食保障服务。
(三)房屋维修管理
试验站房屋维修经费纳入学校经费预算,政府采购的项目由学校统一安排,政府采购之外的项目,选择学校维修入库公司进行房屋维修或寻找地方公司进行房屋维修。
七、坚持“四能”统一,全面发挥试验站功能
(一)社会服务
1.做实产业联盟工作
优化产业联盟数量、结构。按照“一站一品”、“一站一特”基本要求,调整优化产业联盟,集中精力提高产业联盟工作的针对性和成效。积极吸纳校外专家、企业团队参与产业联盟工作。大力推广、示范国内外先进技术、先进成果。
试点产业联盟工作项目化管理。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产业联盟首席专家为项目负责人,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签订横向项目协议,实行项目化管理。
2.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依托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研究院,加强乡村振兴实证研究,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服务乡村振兴成效作为试验站与产业联盟考核内容。大力开展试验站+科技小院、产业研究院建设。
(二)人才培养
1.推动本科生进站实习
按照“学校鼓励,联盟先行,院站协同”的原则,大力推进本科生进站实习。
教务处出台本科生进站实习实践管理办法,试验站提供实习资源条件,学院确定实习科目与教学计划,全面推进本科生进站实习。实习期间由带队老师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产业联盟专家带头开展本科生实习指导工作。
每年学校实习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交通、学生食宿补贴等。
2.探索研究生驻站研究
出台研究生驻站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研究生长期驻站开展科学研究,试验站为驻站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3.开展继续(职业)教育工作
在试验站设立的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分院按照教学点、服务点运行,业务上接受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监督与指导。试验站按相关文件分成办学经费以及绩效奖励。
(三)科学研究
1.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积极对接地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需求,谋划大项目与大成果。
2.鼓励和支持相关学院、学科团队在试验站建立长期定位观测站、科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优先满足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的用地用房需求。
3.鼓励和支持校地科研团队及个人,依托试验站申报各类创新平台和科技项目。
(四)创业孵化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众创平台,强化与校内众创空间的联动,联合试验站周边企业、吸纳校友资源举办各类培训,提高学生技能,满足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需求。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试验站开展,试验站在基地、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
八、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一)建立社会服务工作激励机制
完善教职工社会服务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建立依托试验站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互换制度,充分调动校内推广专家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工作量减免上给予倾斜;将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学院年度考核。
(二)完善试验站考核机制
探索站长到地方、学院挂(任)职的机制。考虑站长驻站工作的特殊性,站长额定教学工作量按照《安徽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最低要求设定。完善试验站站长考核制度,探索站长工作业绩与绩效挂钩办法。
试验站人员及产业联盟专家等从市(县、区)及以上的政府、部门争取的科技项目,作为横向项目计入其科研工作量,录入个人科研、人事系统,作为职称晋升的依据。
注重工作人员的培养。试验站工作人员驻站工作满1个聘期,考核合格,可站站和校内合理流动。在学历进修、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允许具有博士学历的试验站人员转岗为专业技术人员。
返聘退休教师担任试验站技术总指导(顾问)的享受返聘工资待遇和站长驻站补助;即将退休的教师担任试验站技术总指导(顾问),享受站长驻站补助,符合学校延退条件的可以申请延迟退休。
(三)探索合作推广中心工作机制
加强试验站与地方合作推广中心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合作推广中心的作用。对于原中心已和地方有关机构合并的情况,探索试验站独立运行机制体制。
(四)推进学院与试验站紧密对接机制
充分发挥涉农院系教学、科研资源优势,采取一个或几个学院联系一个试验站,使学院的科研、教研项目更聚集到试验站,学生实习更有针对性。鼓励非涉农院系进站开展学生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
(五)探索与企业合作机制
充分发挥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的作用。探索与安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合作企业战略联盟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联盟服务的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合作机制,开展的项目合作按照学校横向项目管理办法执行,项目经费拨入学校账号,项目绩效的1/3作为项目团队绩效,项目绩效的2/3及结余经费作为试验站建设、运行费用。
九、健全保障措施,确保规范运行
(一)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对试验站的领导,加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试验站班子建设。建立校领导联系试验站工作制度。加强试验站党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
(二)加强制度保障
健全试验站各项规章制度,推动规章制度落实。建立健全试验站工作容错纠错机制,正确评判试验站站长在创新发展实践中出现的失误,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激发各试验站生机与活力。
(三)加强规划引领
各试验站要科学合理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对规划的执行情况要定期评估,不断优化。
(四)加强统筹协调
试验站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把试验站列入校园一体化建设。综合试验站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推动试验站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把职能管理与业务指导延伸到试验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