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专家掠影 >> 正文

让科技之花绽放江淮沃野 ——记我校园艺学院副教授王冬良

作者:文章来源: 点击数:更新日期:2022-11-23

酷暑七月,骄阳似火。在安徽百卉园林有限公司月季生产基地,王冬良顶着烈日给工人们传授花卉栽培技术,“夏季月季处于休眠或者半休眠状态,施肥不能和春季一样,肥料要少,浓度要低……”

王冬良是我校园艺学院副教授,“三区”科技特派员,江南乡村宜居环境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常务理事,新农院花卉苗木产业联盟首席专家,合肥农业行业“花卉种植”首席专家。

“特别感谢王老师,公司能有今天,离不开王老师的指导帮助。”安徽百卉园林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兵说。

该公司是定远县一家主营花卉苗木生产的企业,几年前,苦于研发技术薄弱和科研力量缺乏,种植的多种苗木滞销,面临生存危机。

2017年3月,王冬良到公司调研,看到了公司面临的困境和对技术的渴求,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这让王玉兵看见了希望,把这个省城农业大学来的专家当成了“救星”。

多次调研沟通后,王冬良建议公司放弃滞销苗木品种,转行生产月季等畅销花卉品种,并与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王老师手把手指导了我们,不仅让企业摆脱了困境,更从根本上发生了大变样。”2019年,在王老师指导下,企业成功培育出适应江淮分水岭地区耐寒耐旱耐热的3个月季新品种,目前年产值上千万,被评为“安徽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3年来,王冬良还为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2名,培训员工1500余人次,公司在技术水平上有了很大突破。

“作为农业技术专家,就要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作为我校综合试验站明光市、定远县花卉苗木产业联盟首席专家,王冬良坚持“公司(基地或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一次荷花品种鉴定大会上,安徽阜阳金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郁琳洁认识了王冬良,当时的郁琳洁正苦于无法解决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水生花卉病虫害问题,遇到王冬良,让愁眉不展的她舒展了笑颜。

“企业的难题就是我们攻关的课题,企业的困难就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王冬良说,高校的科研“课题”只有与企业的发展“难题”有效结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王冬良把公司当成了科研基地,有一阵子她除了上课,就带着研究生待在企业,主攻生态修复型荷花新品种培育及推广技术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系列技术难题陆续得到解决,同时还帮助企业确定了新的发展方向——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结合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环节问题,王冬良还为企业开展技术培训,帮助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并与企业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等。

2016年以来,王冬良深入江淮地区多家花卉苗木公司开展产学研活动,先后建立滁州市月季花、滁菊研究中心,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产业创新团队,滁州市博士后创新工作站,协助明光市申请了“甜叶菊地理标识产品”和“艾草地理标识产品”,指导建立了月季、甜叶菊、荷花、甜叶菊、艾草和滁菊种质资源圃。申请发明专利10余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

“授以渔”

“王老师真是我们花农离不了的好朋友!”明光市苏巷镇陆郢村种植大户戴伟荣如今对王冬良讲的话深信不疑,“王老师怎么指导就怎么操作,准没错!”

戴伟荣最初种植草本花卉时,因为缺乏技术指导,按照传统模式,直接往地里撒种,粗放式的种植方式导致植株立枯病发病率高,花苗成批枯死。

一次偶然机会,他参加了王冬良在当地开展的一次技术培训,会后现场请王冬良给他的种植“把脉”,深入了解后,王冬良建议他采取基质穴盘育苗,建好苗床的排水系统,把土装在营养钵里育苗。

将信将疑的戴伟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照王冬良的建议去做,没想到当年就成效显著,不仅苗的成活率由50%提高到了90%以上,还大大节约了成本。

如今,在王冬良指导下,戴伟荣20亩地的草本花卉种植,年均收入达到了80—100万元。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技术是关键。”王冬良说,光靠农技人员还不够,“输血”只能缓一时之难,“造血”才能解长久之困,作为农业科技人员,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为了让农民学到实实在在的真本领,她把培训课堂开到田间地头,经常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技术要领,手把手教农民操作。

这大大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很多种植户带着疑惑和问题来,现场就能得到王老师给出的实际实际解决方案,这让种植户们热情高涨,下课后围着要电话、加微信。

“不是农民不想学,而是他们觉得一些培训不解渴、不实用,有的专家讲得太专业,他们听不懂。”王冬良说,技术培训一定要把书本技术和“土方法”有机结合,让老百姓听得懂、学得会、易操作。

“这两年王老师还给我们种植户建了微信群,现在只要有什么问题,随时都可以在群里提问,很多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王老师说,她非常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作为大学老师,教书育人是她的职责和使命,作为高校农业科技人员,能够在乡村振兴路上,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她感到由衷欣慰。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

邮    编:230036

电    话:0551-65786117

传    真:0551-65786117

E-mail:xnc@ahau.edu.cn

?CopyRight 2017   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All Rights Reserved